四川省交通運輸科技創新大會召開
2023-05-22
來自:四川交通廣播
近日,四川省交通運輸科技創新大會召開,田慶盈副省長出席并作講話。會上發布了四川省交通運輸優秀科技創新技術、優秀科技創新產品、優秀科技創新應用等3類成果;公布了四川省交通運輸高層次領軍人才、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科技創新團隊入庫名單;為首批13個四川省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創新平臺授牌。同時,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出臺了《四川省交通運輸支持科技創新激勵措施》,并配套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文件,進一步優化創新環境、激發創新活力、厚植創新氛圍,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交通強國。四川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強調,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統籌教育強省、科技強省、人才強省建設,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近年來,四川交通緊緊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積極推動創新創造,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創新成果,在挑戰高寒、高海拔、高烈度交通建設難題方面不斷突破極限并引領國際先進水平,行業科技創新跑出“加速度”。
一是關鍵技術攻關不斷突破,引領蜀道通向蜀道暢的歷史跨越。攻克高原山區交通建設“地形地質極其復雜、氣候條件極其惡劣、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工程施工極其困難”的世界性難題,創造了鋼管混凝土橋梁建造、高寒高海拔超長隧道建設運營、高烈度艱險山區公路建設抗震減災、山區河流航運開發等系列領先技術,有力支撐了雅西、雅康、汶馬高速以及雀兒山隧道、嘉陵江梯級開發等“超級工程”建設,四川交通勘察、設計、施工能力全面進入國內“第一梯隊”,為四川由“蜀道難”到“蜀道通”并邁向“蜀道暢”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是數字技術應用不斷深化,帶動行業發展轉型提質。依托車路協同交通強國試點,成宜高速建成全國首條全要素覆蓋的智慧高速示范路段,實現公眾出行、項目運營和行業監管的智慧化變革,全省累計推廣建設平安智慧高速超過2000公里。建成“1+21”省市兩級數據中心體系,全省交通運輸數據中心實現軟硬件基礎資源建設管理、數據資源管理、運維管理三集中,共享數據數量位列省直部門第一,支撐全省交通運輸公共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利企便民成效顯著;公路水路投資計劃管理、行政執法、信用管理、危險貨物監管等重點應用實現省市縣共享共用,有效提升行業治理能力。大力發展智能建造,成綿擴容等項目運用“BIM+GIS”技術,實現設計施工全要素、全生命周期數字化;成樂擴容等項目建設實現橋梁標準化、隧道數字化、路面無人化;國內首臺適用于豎井施工的全斷面隧道掘進機(TBM)“蜀暢號”在沿江高速投入使用,工程質量和生產效率顯著提升。
三是低碳技術發展不斷加快,支撐建設節約集約綠色交通。建成政府主導、企業聯盟的交通運輸領域“雙碳”技術創新平臺——四川低碳交通研究中心,并將其納入天府永興實驗室。圍繞“設計減碳、建設降碳、運營節碳”三大方向開展技術研發,一批原創性成果運用工程建設和運營實踐。創造性利用隧道高差和環境特點,開發水力、風力自備發電,雅康高速二郎山隧道年均發電近400萬度,實現用電自給,減少碳排放4000余噸。攀大高速建成全國首個“交通全場景友好型”分布式光儲項目,年發電量近500萬度,實現“綠電自給”。
四是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科技創新基礎更加牢固。創建4個部級行業研發中心、9個省級科研平臺,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個、“大師工作室”6個,基本形成層次銜接、布局合理的科研平臺體系。培養省級科技創新團隊1個、省部級科技人才57人,筑牢了優勢領域的人才基礎。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1家,企業創新主體能力顯著增強。2013年來,行業共獲國際大獎5項、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部省級獎勵45項,主編并獲批發布行業標準2部、地方標準55部,成果數量和質量進入全國行業前列。著力加強科普工作,“川藏公路博物館”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交通運輸科普基地,榮獲首屆全國交通運輸“十佳文博館”。
五是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廳牽頭編制交通運輸科技創新和標準化以及數字交通“十四五”規劃,創新編制《數字交通總體框架》,指導全省交通運輸系統有序推進科技創新和數字交通建設。出臺《交通運輸科技項目管理辦法》《支持交通運輸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形成以財政資金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的科技投入機制。修訂《交通運輸信息化項目管理辦法》,統籌行業信息化項目建設,強化全過程規范管理。
當前,四川正處于加快建設交通強省關鍵期,推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打造國家綜合立體交通極,更要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最根本、最可持續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創新驅動、人才引領、協同融合、數字賦能,加快由傳統要素驅動向科技創新驅動轉變,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交通強省建設。
為推動科技創新和信息化工作實現全面突破、整體躍升,近期,四川交通將重點開展以下幾項工作。
深化重點領域科技攻關
服務重大戰略部署,著力高原山區道路交通技術攻關。緊跟交通建設向高原山區延伸步伐,持續攻堅特大橋隧、特殊結構、防災減災、生態環保、工程耐久性、安全運營、搶險救援等系列技術難題,為國家戰略大通道建設提供技術儲備。
服務綠色交通發展,強化綠色低碳科技支撐。開展綠色基礎設施建設養護、路域生態保護等系列技術創新,服務綠色公路、綠色航道、綠色樞紐場站建設。對標“雙碳”戰略目標,開展清潔能源利用、運輸裝備節能環保等技術研發應用,推動交通運輸低碳發展。
服務智慧交通發展,加強交通新基建技術研發。依托車路協同試點任務,加強智能感知技術、路網運行大數據分析、綜合運行調度和出行服務產品研發;推動低碳智能裝配化組合橋梁、路面無人化施工等技術優化升級,不斷提升施工質量和安全水平。
服務內河水運發展,創新山區航運發展路徑。研究攻關老舊閘壩利用改造、綠色航道建造等關鍵技術,健全完善山區河流航運標準體系,探索解決金沙江、雅礱江等高壩大庫的過壩續航和下游非恒定流通航問題。
加快行業數字化轉型
持續推進平安智慧高速公路建設,提升安全保障和緩堵保暢能力,更好服務群眾出行。加快普通公路不停車稱重檢測點、交通量調查點、重點路段視頻監控點建設,提高路網智能化運行管理水平。加快建設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重要基礎設施結構健康和安全風險監測、建設項目監督管理、安全生產監管監察4個信息化系統,完善交通運輸政務服務、信用管理2個系統,提升“互聯網+政務服務”和“互聯網+監管”能力。建設四川省綜合交通運輸信息平臺,完善綜合交通大數據體系。健全網絡和數據安全管理制度,持續提升技術防范和應急處置能力。
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
聚焦橋梁與結構、長大隧道、公路抗災等重點領域,積極爭創省部級創新平臺,鼓勵支持建設廳級科技創新平臺。定期評選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和科技創新團隊,不斷完善我省交通科技創新人才梯隊。探索統籌利用建設項目工程研究和試驗經費,做好共性關鍵技術的持續研發,構建有組織的科研機制。加強科研項目誠信評價,提高成果質量。鼓勵和支持建設項目開展“四新”技術集成應用示范和再創新。
強化標準規范引領
圍繞行業重點任務和重大需求,加強基礎設施、運輸服務、安全應急、智慧交通、綠色交通等重點領域標準制定,加快將先進科技成果轉化為行業標準。強化交通運輸領域強制性標準的實施監督,注重標準計量、檢驗檢測、質量抽查等工作的協同聯動。及時開展標準實施效果評價,運用好評價結果,推動標準體系不斷完善。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新活力,支持交通運輸企業參與標準化工作,培育和發展企業標準和團體標準,鼓勵企業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性技術融入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