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國交通與能源融合創新技術發展大會在長沙舉行
2025-10-27
來自:瀟湘晨報
兩院院士開講獻智獻策,發起“電動重卡低碳貨運走廊倡議”,發布兩份發展報告……10月22日至24日,2025全國交通與能源融合創新技術發展大會在長沙舉行。
本次大會由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長沙理工大學、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主辦。會議以“交能融合創新 賦能強國建設”為主題,匯聚了來自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等政府主管部門,兩院院士,以及全國交通與能源領域頂尖科研院所、龍頭企業、金融機構的數百位領導、專家與業界精英,共同探討交通與能源兩大戰略性產業深度融合的創新路徑與未來方向。
據介紹,交能融合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舉措,是建設交通強國和能源強國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湖南作為中部交通樞紐,正積極打造高速公路能源融合發展的“湖南模式”,即通過在高速公路沿線大規模開發分布式光伏、建設“光儲充換放”一體化綜合能源站,不僅實現了交通基礎設施的綠色轉型,還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為全國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在主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沙理工大學教授鄭健龍以《中國交能融合的發展與展望》為題,深刻分析了我國交能融合的發展現狀、特點、面臨問題與挑戰。他認為,交能融合的核心內涵是開發可服務于交通運輸的高效綠色能源,其核心表征是交通能源綠色化率。他建議通過交通基礎設施新能源開發利用、交通運輸綠色燃料供應安全保障、交通運輸裝備綠色化轉型、多源異構綠色能源與交通系統高效協同等路徑,實現交通運輸用能的綠色化轉型。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作《新能源汽車與新能源革命——能源交通融合發展技術展望》視頻演講。他預測,未來交通能源系統將呈現三大趨勢:一是交通載具多元化,純電動、插電混動、增程式、氫燃料電池等多種技術路線將長期并存、協同發展;二是能源系統智能化,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將成為標配;三是商業模式創新,使電動汽車從單純的交通工具轉變為移動的儲能單元和能源交易主體。
武漢理工大學教授袁成清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嚴新平作《水路交通能源融合的關鍵技術》主旨演講。他系統分析了水路交通用能需求的演化趨勢、現狀與挑戰,并介紹了綠色港口、清潔船舶、岸電系統、氫能及氨燃料船舶等技術的應用實踐。他提出,應構建“港口—船舶—航道”一體化的綠色能源體系,推動水路交通的全面綠色轉型。
來自交通運輸部路網監測與應急處置中心、華為數字能源智能充電網絡領域、國家開發銀行交通運輸業務部、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長沙理工大學、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湖南省高速公路集團有限公司、創峰數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的專家學者也分別在主論壇作演講。其中,長沙理工大學副校長劉朝暉深入剖析了中國公路交通與能源融合面臨的機遇,如龐大的路域空間資源、旺盛的能源需求與數字化轉型趨勢等,并倡議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加強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共同攻克技術難關,為行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發起“電動重卡低碳貨運走廊倡議”
會上,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牽頭發起了“電動重卡低碳貨運走廊倡議”。倡議提出,將制定跨區域、跨品牌的統一標準,推廣“光儲充換放”一體化建設模式,并成立聯合體,共同打造高效、綠色、智能的低碳貨運通道。這一倡議的啟動,標志著我國電動重卡規模化應用進入協同推進的新階段。
大會還正式發布了《2025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報告》和《電動重卡兆瓦超充產業鏈與應用發展報告》。前者系統梳理了我國交能融合的政策、技術、產業與實踐全景,被譽為行業發展的“風向標”和“行動指南”。后者則聚焦電動重卡補能效率瓶頸,深入剖析了兆瓦超充技術的產業鏈生態與應用前景,為產業創新提供了重要參考。
同時,大會舉行了“2025年全國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創新發展典型案例”頒證儀式。山東高速綠色低碳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實踐、中交道安高速全線交能融合光伏發電項目等50個優秀案例脫穎而出,涵蓋公路、水運、鐵路、航空等多種交通場景。這些案例在分布式能源開發、智慧能源管理、多能互補系統構建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全國交能融合實踐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板”。
此外,大會還同期舉辦了“交能融合理論與實踐”“交能融合技術創新與發展”“交通與新能源創新融合發展”“源網載儲系統創新與產業發展”“公路沿線充換電生態”“交通與綠色燃料協同發展”等6個分論壇。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李創軍表示,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國家能源局將深入踐行能源安全新戰略,努力推進交通與能源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建設,提質升級公共充電設施,穩步推進交通運輸綠色燃料利用,堅持市場驅動,構建智慧生態系統,促進交能資源聯合高效配置,推動交能融合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
?